一分鐘前還是佳肴,一分鐘后成了垃圾。由于飲食文化和聚餐習慣,餐廚垃圾成了我們餐桌上特有的現象。
有關專家認為,餐廚垃圾有機物含量豐富、水分含量高、易腐爛,其性狀和氣味都會對環境衛生造成惡劣影響,且容易滋長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質。由于處置方法不當,它已成為影響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潛在危險源。但它也并非一無是處,營養豐富的餐廚垃圾也是寶貴的可再生資源。據了解,餐廚垃圾內含大量的營養物質,主要成分是油脂和蛋白質,可替代玉米、魚粉、豆粕等加工成高能蛋白優質飼料,也是制取生物柴油的適合原料。按干物質含量計算,5000萬噸餐廚垃圾相當于500萬噸的優質飼料,內含的能量相當于每年1000萬畝耕地的能量產出量,內含的蛋白質相當于每年2000萬畝大豆的蛋白質產出量。也就是說,如果我國一年產出的餐廚垃圾全部得以利用,相當于節約了1000萬畝耕地。
餐廚垃圾亟待找個好“歸宿”
餐廚垃圾的危害以及正確處理餐廚垃圾的重要性已經逐漸被人們所認知,而政策層面的重視度也日益增強。其實,餐廚垃圾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利弊完全取決于處置方式。
各大城市逐步開始的餐廚垃圾處理特許經營,還是掀起了餐廚垃圾處理的投資熱潮。但餐廚垃圾處理問題也浮出水面——一邊是餐廚垃圾處理企業的艱難運營“吃不飽”,一邊是餐飲企業的不情不愿“不愿給”,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真正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
餐廚垃圾處理更要尊重市場規律
很多專家認為,解決“吃不飽”和“不愿給”的矛盾,關鍵在于四個字“疏堵并重”。傳統意義上的“疏堵并重”,指的是政府行為的相互協調,“疏”就是要運用行政手段,從餐廚垃圾的上門回收、運輸到無害化處置,整個過程要制定科學、嚴謹規范的操作流程,引進有資質、講誠信的企業參與,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切實加強對企業和操作流程的監管;“堵”就是要運用經濟手段,對違法行為嚴處重罰。但是比單純的政府行為和責任更重要的應是強調市場規律在餐廚垃圾處理過程中的應用,這才是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最終能夠形成產業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