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已有數年,但有的市民要么不知道怎么區分、要么缺乏垃圾分類意識,干脆隨手一扔,要是有一款設備能自動將垃圾分類,那么垃圾中有很多就能被重新利用,既能節約資源又能減少垃圾填埋空間。”去年,韓云賢偶然產生的將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想法很快在公司獲得通過,并被提上公司發展日程。
據悉,由于公司以生產為主,科研能力相對薄弱,為盡早研發新型設備,公司與青島科技大學取得聯系,共同研發這一新型設備,截至目前投入研發經費近三百萬。“我們這套設備是借鑒了北京、上海等幾個城市的垃圾處理經驗設計出來的。”談起這套設備的來源,韓云賢向記者介紹說,為了能獲悉******的垃圾處理科技,他和青島科技大學的教授一起,先后走訪了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垃圾處理廠,四處學習先進的垃圾處理經驗。
生活垃圾里什么都有,這條生產線到底又是如何把垃圾分揀分類的呢?工作人員現場啟動電源操控,整條生產線“轟隆隆”轉動起來。記者在現場看到,生產線的一端是一個地坑,垃圾先被倒進地坑內,經過傳送裝置通過一個“長滿刺”的破袋機,這個破袋機可以將成袋的垃圾拆破。“老百姓一般扔垃圾的時候都是用塑料袋或垃圾袋裝著,通過這個破袋機以后就可以將垃圾翻出來。”現場操作的工作人員說。
經過破袋機,垃圾的下一站是勻料機內,勻料機是一個滾筒篩,可以將大塊的垃圾打碎,將小塊垃圾篩出,這樣垃圾從勻料機出來就分成了兩部分:篩上物和篩下物。
篩上物是垃圾塊頭較大的,包括磚瓦石塊、木頭、塑料袋等,這些東西隨后會經過一個彈跳機,諸如磚頭、石塊、玻璃等質量較大的垃圾被彈了出來,另外的塑料袋、泡沫等垃圾則送進了風選機,經過風選機的選擇分類,塑料袋又與其他垃圾分離開來,剩下的則是不可再回收利用的垃圾。
篩下物是生物有機肥料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塊頭較小的垃圾包括果皮、菜葉、瓶蓋、蛤蜊皮等經過勻料機后,再通過吸鐵設備將鐵器分選出來,隨后的則通過振蕩機將蛤蜊皮、扇貝皮等不能用作有機肥的再挑出來,剩下的物質則被送往發酵車間進行發酵生產。
“垃圾從生產線上去以后到出來,可以分成有機物、鐵器、石塊玻璃、塑料、不可回收利用等幾部分,基本實現了分類。”韓云賢說,如此一來,垃圾的處理不再是單純的填埋或焚燒,垃圾處理線也成了生產車間,“其實垃圾也是‘寶’,塑料、金屬、玻璃等都可以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部分可以用來當燃料,用于供熱或其他用途。”
“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垃圾分類,正是幫助這些錯位的資源更快速地歸位。“這種資源如果放錯了地方對環境是一種污染,但如果放對了地方就可以拿來再利用。”這條垃圾分類生產線將在膠州市首先試點,目標是將生活垃圾在運出中轉站之前就實現源頭分類。
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可大大降低垃圾運輸的運輸成本。假如城市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需要300車運完,經過源頭分類后,只需要200車就可完成運輸。“分類后,有30%左右的追肥可以就地使用,比如培養花卉、種植蔬菜等,有30%的塑料可以專門回收,這樣一來,運往垃圾處理廠的運量可大大減少,節省運輸用車、用油、用人。此外,還能緩解垃圾堆放、填埋用地壓力。”